全国连锁测土配肥站加盟运营机构

不想小麦因为烂穗、烂秆而减产,春季就要早防重防小麦赤霉病

更新日期:2024-04-08 16:27:59
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发性赤霉病(也叫烂麦头、红麦瘴、麦穗枯),是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危害最大的“三病三虫”病虫害类型之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发病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基本一致,而此时天气高温多湿,非常有利于赤霉病的快速繁殖发育与病害迅速传播,如果但小麦一旦发生赤霉病或多或少的会对后期小麦产量造成不可逆的损失!所以,春季小麦必须必须早防、严防、重防赤霉病,在病害盛发期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管理管理。
今天北京傲禾测土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小麦赤霉病的高发地块、发病规律、危害特征,以及小麦赤霉病需要重点防治的区域与首次药物预防的时间,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最佳时机、药物选择以及正确防治方法。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借鉴,提前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准备工作。

一、小麦赤霉病的高发麦田类型
小麦赤霉病属于气候性、爆发性、流行性的真菌病害,它对小麦的苗株和穗部都有危害性,发病条件与小麦的品种抗病性、播种期早晚、耕种模式、种植密度、水肥管理、苗株长势、生育期早晚以及气候气象条件等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麦种抗病抗逆性差、播种期过晚、播种密度过高、田间群体数量过大、苗株长势过弱、贪青旺长、翻耕层过浅、透风透光不良的麦田,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地势低洼积水、土壤黏性重、田间排水条件差的地块,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氮肥使用量过大、磷钾肥不足的地块,上茬作物收获后清田不彻底的地块,秸秆还田质量不高的地块,长期种植单一的地块,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因为这些麦田更容易为赤霉病菌生长发育提供有利的条件,也更容易田间赤霉病菌源的大量积累,所以更容易小麦赤霉病的发病与流行。
除此之外,小麦扬花抽穗期持续阴雨天气(3天以上)、高温高湿(温度20度以上、湿度80%以上),是导致小麦赤霉病爆发流行最主要的原因。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花药侵染性病害,病菌孢子最适合在20-28度、湿度80%以上的环境中繁殖生存,在24-25度且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菌繁殖速度和病害传播速度最快。在春季小麦扬花抽穗期时,当连续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阴雨结露天气持续3-5日以上、湿度达到80%以上或短期降水量超过12毫米以上时,小麦就会出现赤霉病爆发流行的问题。

在病发的时间上来说,小麦赤霉病的高发时间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小麦抽穗扬花期,但是由于我国南北方的在区域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小麦从南到北的生育期早晚快慢不一,在发病期也略有差异,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小麦,因为播种期早晚的不同和水肥管理的不同,抽穗扬花期也有3-7天的差异,发病期也就有早有晚。
在病发的环境上来说,小麦赤霉病在温湿多雨的环境下比较利于发病,春季温度高、湿度大的地方以及小麦扬花抽穗期阴雨天气多、光照量不足的地区,发病率高、病害情况重,尤其是在我国的沿江种植区、沿海种植区、江淮流域、江汉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潮湿或半潮湿的地区,发病早、发病重。
三、小麦赤霉病的重要危害性
1、苗腐:苗腐一般是由土壤带菌或者种子带菌所导致,种苗染病后,会出现发芽出苗慢、出苗不齐、苗黄苗弱以及烂种死棵的现象,同时麦芽的颜色会先变褐,然后根冠腐烂,最后烂种、弱苗或死棵。
2、茎腐:茎腐在麦种出苗后到成熟收获期都可以发病。小麦苗株离地较近的茎基部染病后,受害部位组织会先变成褐色,然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受害茎基部会逐步发生腐烂,最后导致整棵小麦苗株干枯死亡。

3、秆腐:秆腐一般发生在小麦苗株穗部下方的第1节和第2节上,在病发初期时,小麦茎秆上的叶鞘部位先会出现出水浸状的退绿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不断的扩大成不规则病斑,病斑颜色也会慢慢变为淡褐色或红褐色,并向秸秆内部渗透蔓延,在病害后期时,小麦秸秆受害部位以上会变黄变枯,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出现无法抽穗或麦穗黄枯的现象。
4、穗腐:赤霉病对小麦最大的危害就是穗腐,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严重。穗腐一般在小麦抽穗到成熟期发生危害,在小麦抽穗扬花的病发初期时,受害小麦的小穗颖壳基部和小花上会先出现水浸状的淡褐色或浅褐色的病斑,随着病菌的蔓延和病情的发展,受害部位会表现为黄褐色或者青枯状,并逐步蔓延扩展到整个小穗上,到病害后期时,受害处病斑霉层上会长出密生的小黑点,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小穗受害部位以上会变的黄枯或青枯、籽粒干瘪不实,造成小麦穗部枯穗、白穗或枯白穗。在田间比较干燥的情况下,受害小穗仅表呈现出黄枯现象,但在田间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受害小穗的颖壳上会长出一层胶状、橘红或粉红的霉层。

四、小麦赤霉病的重发风险区域与首次用药预防期
小麦赤霉病在易染病品种、田间菌源数量大、花穗期多雨的地方发病比较严重,比如说4月份多雨的黄淮南部地区、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到5月份多雨的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以及因为集中浇灌灌浆田间湿度较大的华北和黄淮北部,都是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比较高的地区。
在小麦赤霉病进行第一次药物预防的时间上,建议:长江冲下游地区在4月上中旬时喷药,江淮地区和黄淮南部地区在4月中下旬时喷药,华北南部和黄淮北部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时喷药,西北地区和北部地区在6月上旬时喷药。因为每个地区的具体气候和每块麦田的生育期各不相同,大家应当在参考上述首次用药时间的基础上,在自家小麦的扬花初期时开始用药。
五、小麦赤霉病的药物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具有发病快、危害重,易爆发流行、不易防治的特点,也没有特效性的药物可以一次性彻底防治,必须前期预防为主,等到赤霉病发生后或者看到小麦表现出赤霉病受害症状后再用药,这样即使喷再多次、喷再多量的药物,也很难控制得住,很难再取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在防控的时间上,一方面,可以按照“见花喷药”的原则,在麦田有5-10%小麦扬花时,就应当及时喷药;另一方面,因为小麦赤霉病集中发生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时间大体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左右,所以防治赤霉病的最佳时机是在小麦抽穗期到盛花期;再一方面,因为小麦的发病期早晚和病害程度与气候气象条件直接相关,在小麦穗花期防治赤霉病时,天气晴朗温度较高的地区,小麦抽穗扬花同时进行,建议在小麦齐穗后就尽早喷药,光照不足气温较低的地区,小麦一般是先抽穗后扬花,建议在小麦刚开花初期时就尽早用药,持续阴雨天气的地区,更容易爆发赤霉病,建议在小麦初穗或齐穗期就开始抢抓雨前或雨隙尽早用药,而且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掉药液,建议使用耐水刷性强、内吸性、药效较长的药物,一定不可偷懒图省事儿等到雨后天晴或者小麦扬花时在用药,否则会造成赤霉病爆发流行、防控不住的结果。
在防控次数上来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小麦抽穗扬花时间的早晚快慢以及第一次药物防控的效果来决定。正常来说,对于普通发病情况的地区,全覆盖式喷施1次药物防治即可,如果第一次防治效果不佳,可以隔5-7天后再喷药1次;对于赤霉病发病较重的地区,在第一喷药后的5-7天必须再喷施第二次防治药物;对于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的地区,赤霉病病发病率高、易爆发流行,最好也进行2次喷药防控,如果第一次用药后6小时内发生降雨,应当在雨后或者雨隙时及时补喷1次。

在喷打药物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喷药喷水量要足,一般每亩50-60公斤用水量,以麦叶湿润、叶尖开始滴水为佳;②喷药药均匀细致,使用的喷雾器雾化越细越好;③喷药时间以晴天下午4点后进行为佳;④因为部分地区的赤霉病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了较强的抗性,因此在有药物抗性的地区,应当避免使用多菌灵及多菌灵复配药物;⑤目前市面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药物比较多,但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最好选择2种以上的药物复配使用,并且要注意交替用药,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添加一些有机硅、乙蒜素等类的药物助剂,以此来提高药液的延展性、粘附性和渗透性;⑥对于其他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可以选择配施一些氰菌唑、吡虫啉等类的药物,以此来兼防白粉病、蚜虫等其他多种病虫害。
在防治药物选择上,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主要有: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福美双、噻霉酮、丙硫菌、甲基硫菌灵、枯草芽孢杆菌、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吡唑氟环唑、丙硫戊唑醇、戊唑福美双、唑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咪铜氟环唑、肟菌戊唑醇、甲硫戊唑醇、苯甲丙环唑、戊唑多菌灵、咪锰多菌灵、烯肟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药物单剂及复配药剂,但一定要根据区域、天气、品种等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使用,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2156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